1989年6月12日,台湾老兵潘银堂在女儿潘丽华的陪伴下,开始了回到大陆家乡的旅程。从香港飞往重庆,再从重庆转乘汽车前往大竹县。这次回乡,潘银堂的心情复杂万分。他虽然在台湾生活多年,早已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但每次与人交谈时,仍会被称为“外省人”。如今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老家的样貌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对他的态度非常热情和尊重,纷纷称他为“台胞”。这一称呼让潘银堂心中五味杂陈。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他总感觉自己像是外人,始终无法真正扎根。
潘银堂回到家乡,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兄弟姐妹。与常见的感人场面不同,亲人们并未如同电影中那般抱头痛哭。生活贫困、性格内敛的家人们只是默默流下眼泪。这一幕让潘银堂久久无法忘怀,眼含泪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大家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二哥和四弟紧紧抓住我的手臂,好像怕我一下子就消失了。”那是他和亲人多年分离后的第一次重逢,却是如此心碎。
展开剩余80%回忆起这段岁月,潘银堂从未忘记1942年那段让他一生难忘的经历。那时,他仅16岁,国民党军队到四川大竹县抓壮丁,他被带走了。尽管母亲拼命哀求,他还是被五花大绑带走,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进入了一个充满坎坷与动荡的阶段。
他被送往贵州,搭乘的是烧木炭的老式汽车,路途颠簸不已,时而停顿、时而发火熄火,终于到达昆明。在昆明,潘银堂和其他壮丁们才得知,他们将被送往缅甸作战。当时的他完全不明白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的战争,只记得领到了一支枪和三颗子弹。没有任何的训练,他们就匆忙投入了这场毫无准备的战争。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中,战士们吃饭成了奢望,常常饿得眼前一片模糊。潘银堂回忆道:“有时我们实在饿得受不了,偷偷溜出去偷些青豆、南瓜和黄瓜吃,但因为没有火炉,我们只能生着吃,那个味道苦得让人难以下咽。”除此之外,士兵们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艰难。没有足够的水源,甚至连洗澡都成了一种奢望,只有在天晴的日子里,才得以去河里洗个澡。
“每晚我都睡不安稳,常常梦见母亲,梦见自己还躺在她怀抱里。随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我知道,自己的一条命随时可能就留在这个鬼地方,到时候,连名字都没人记得。”回想起那些战斗的岁月,潘银堂感到无比的痛苦。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他唯一的支撑就是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家的渴望。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年四个月,潘银堂先后在缅甸和印度作战,直到日本投降才得以回到国内。战争的伤痛深深烙印在他心里,甚至在台湾的日子里,他曾试图通过写回忆录来记录这段经历,但每每写下笔记时,潘银堂都觉得自己的经历太过痛苦,太难以言喻。在他简短的日记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与无助,更多的是年轻战士在残酷环境中的无知和愤怒:“战场上没有灵魂,人会随时死去,谁也不记得我们。”
80岁时,潘银堂依然能够清晰记得当年从家乡征兵的情景。全村曾有280多人被抓去当兵,三年后只有35人带着完整的四肢回到家乡,其他人或在战场上死去,或因伤残而无法回家。每当回忆起这些,潘银堂都忍不住眼泪:“战争太残酷了,许多人死在了异国他乡,甚至连尸体都无法送回家。”
经历过战争的潘银堂,最不想的就是再踏上战场。他跟随着部队从上海到南京,期间有短暂的休整,潘银堂也趁此机会回了一趟老家。但短暂的重逢后,他知道,自己很快又要投入新的战斗。那时,他还不到20岁,但已然心力交瘁,连离家时的痛苦都感觉像是最后一次。
1945年12月,潘银堂在南京的雪地里游荡,心情无比沉重。新街口的喧嚣与曾经战场上的死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错乱感让他有些恍若隔世。就在他发呆时,不小心跌倒,与一位军官撞在一起。潘银堂赶紧道歉,却惊讶地发现这位军官竟是一个四川老乡。“你是潘银堂吧?”那位军官笑着问道。潘银堂顿时愣住,仔细一看才发现,这竟然是自己故乡的一位亲戚。两人很快认出了彼此,并且在寒冷的冬天里,热泪盈眶地拥抱在一起。
亲戚告诉潘银堂,他自己也曾经历过艰难岁月。潘银堂试探性地提出,是否能从军队转到他的兵工厂工作,因为他实在不想再上战场。叔叔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为他提供了一个兵工厂的地址,但由于部队的纪律,潘银堂被告知不能留下任何书面证明,所有的秘密都要牢记在心。潘银堂随即准备好离开,决定偷偷逃离部队,去投奔叔叔。
他用五块钱买了一身便服,趁着夜色,悄悄逃出军营。经过几小时的跋涉,潘银堂终于到达了叔叔的兵工厂,开始了新的生活。潘银堂在那里学习了修理电器的技能,不久之后就开始赚取外快,收入甚至超过了当时军官的津贴。
他不仅修理电器,还学会了收音机组装,并开始小有名气。某年夏天,立法委员孙科家中的空调坏了,潘银堂去修理时与孙科的夫人有了第一次接触。那是他第一次走进上流家庭,而他也从这次维修中获得了不小的荣耀。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他始终珍藏着孙科的名片,这张名片在他的一生中承载了许多回忆。
虽然潘银堂通过修理电器避免了内战的炮火,但他始终未能摆脱背井离乡的命运。随着岁月的流逝,潘银堂逐渐步入老年,生活虽不富裕,但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和稳定工作。在他80岁时,终于有机会回到大陆,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家乡。那里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但潘银堂内心深处的渴望——回到祖国,依然未曾改变。
尽管潘银堂经历了种种磨难,他从未放弃对家的热爱。每当有人称他为“台胞”,他都会激动地回应:“我不是台胞,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发布于:天津市联丰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