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劳动观】
千日钻研,用双手丈量突破技术壁垒的每步探索;数载耕耘,以“中国芯”编织电站的自主脉络。当数据在系统中奔涌,电站的智慧便如生命般跃动。我坚信,在能源保供的答卷上,每一笔书写都浸透着劳动者的赤诚与担当。
——于亚雄
深夜的广蓄电站,警报声划破寂静。于亚雄俯身于进口调速器控制柜前,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的乱码映亮他紧锁的眉头。控制屏上,国外厂商回复的邮件在闪烁:“一个简单的程序修改,报价几十万元”。这一刻,成为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检修试验分公司广蓄项目部经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十年后,面对厚厚一沓专利证书,这位90后江西籍工程师目光沉静:“那夜的困境,让我们看清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生死线。”
于亚雄正在对位移传感器设备进行调试校准。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梁鸿杰/摄
破冰:在封锁线上凿开一道缺口
2016年初春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监控室内弥漫着焦灼气息。面对服役二十余年的进口监控系统,老工程师们围着控制柜一筹莫展。“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外下位机如同黑匣子,通讯协议完全封闭。”项目组成员至今记得当时的困境。26岁的于亚雄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坚,在查阅半人高的技术文档后,开始实施“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监控系统上位机国产化自主化研究及应用”项目。
历时三个月技术攻关,团队成功实现国产上位机系统与不同平台的国外下位机无缝连接,通讯可靠性达到100%,节约实际成本逾千万元。这是我国抽水蓄能领域首次在核心控制系统实现国产化替代。庆功宴的喧嚣未散,于亚雄的目光已投向更大的挑战——水轮机调速系统作为调节机组转速及有功功率的核心设备,仍被国外“卡脖子”。
2022年盛夏,在公司党委决策支持下,于亚雄组织实施广蓄电站5号机组技术供水控制系统国产芯片级CPU应用。紧张忙碌的设备控制柜内,汗水浸透蓝色工装。当国产芯片首次精准驱动水轮机控制系统,工程日志落下关键记录:“蓄能机组首台套关键辅助控制系统国产‘芯片级’PLC示范性应用成功”。监控系统屏幕上稳定的运行波形,宣告着芯片级自主可控迈出历史性一步。
亮剑:在调速器“卡脖子”处突围
2023年初,试验室灯火彻夜通明。于亚雄主动承担核心技术重点攻关任务,正式启动调速系统自动控制领域国产芯片级PLC应用研究。监控屏幕上反复跳动的异常波形如同鬼魅,“核心控制逻辑的‘幽灵故障’让系统濒临崩溃。”团队成员回忆那段艰难岁月。连续七天七夜,团队分析十万行日志,最终锁定致命冗余代码。
当全国首台套抽水蓄能机组“芯片级”自主可控数智调速系统成功投运,控制室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经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院士专家组鉴定,该系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性能指标优于主流进口产品,打破国外品牌核心工业控制器的技术封锁,实现我国蓄能机组调速器自主可控技术领域“零”突破。21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创造效益超2亿元。央视新闻镜头记录这一历史时刻时,该项目已在深圳2023全球数字能源展亮相。
系统持续运行逾3300小时的稳定表现,印证着自主技术的可靠性。而此刻,于亚雄参与构建的XS-1000D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平台正在编织更宏大的神经网络——云端集成9个厂站70个系统超40万个数据测点,实现装机容量1028万千瓦的7座抽水蓄能电站、34台机组设备的数据智能巡检。2023年某日凌晨,平台精准捕捉到广蓄电站7号机组轴承0.01℃的异常波动。“再晚半天就可能机毁人亡!”检修班长举着磨损部件感慨。该平台实现技术人员数据分析业务机器替代90%以上,每年创造经济效益1760万元,推动我国近四分之一在运抽蓄设备实现智能运维变革。
深耕:在时光深处培育创新沃土
培训教室内,于亚雄手持调速器模型剖析结构原理。“控制系统如同机组的中枢神经。”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而自主芯片就是它的中国大脑。”三年来,他主持开展调速器系统、上下位机等六十余项培训授课,参与修订多部检修维护手册和故障汇编。“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他常对青年技术人员强调,“要把‘敬业’上升为‘精业’,在平凡劳动中练就过硬本领。”
这份匠心在竞赛场上绽放光芒:2019年,于亚雄在南方电网水电厂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个人第二名;2021年,他培养的班组成员在广东省电力专网5G和SDN网络安全专业技能竞赛中斩获团体亚军。十年间,他主持编制《抽水蓄能电站调速系统技术规范》等多项行业标准;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外观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3项;实现专利转化收益540余万元;荣获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等1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在摆满“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南方电网公司五一劳动奖章”“十大杰出青年”的办公室,于亚雄的工程日志翻开崭新一页。窗外银杏新叶舒展,他平静地说:“要像银杏树那样,将根深深扎入大地,耐得住光阴一寸一寸来雕刻打磨。”
此刻,电站控制室内,“南网芯”标识在设备上静静闪光。这套由每分钟可执行千亿次指令的国产芯片驱动的控制系统,已持续稳定运行3800小时。当年轻工程师调试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时,桌面上那本泛黄的工程日志,正记录着新的征程——“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调试启动”。在清洁能源奔涌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银线上,这颗经十年光阴打磨的“中国芯”,正以每分钟千亿次的坚定脉动,续写着大国重器的自主传奇。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梁鸿杰 通讯员马宗鹏)
联丰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