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年底,军委决定进行八大军区司令员的调动。原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被调往南京军区履新。刚到南京,丁盛工作繁忙,然而他特别叮嘱秘书,抽时间去探望住在南京的王平将军。
从常理来看,这样的拜访是合乎情理的。王平是开国上将,职务历史上甚至比丁盛更高,更重要的是,王平在红军时期曾经担任过丁盛的团政委,而当时丁盛还只是一个连长,在工作上接受过王平不少教导。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丁盛作为54军军长,隶属于志愿军第20兵团,而王平担任兵团政委,两人不仅在军旅生涯中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个人情谊上也是非常深厚的。
然而,秘书听说丁盛刚刚上任,就要去拜访王平时,明显感到为难。他建议丁盛暂时不要去,原因很简单:王平并没有处在所谓的“好时候”,自从六年前卸任军职后,他的生活受到了诸多限制,甚至不能离开南京市区,且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干部选择与他保持距离。既然丁盛初来南京,秘书自然不理解他为何要特意去看望王平。
展开剩余78%尽管秘书出于好意,丁盛还是感到有些不快。他坚定地说:“王平将军是我的老首长,我去看看他有什么错?赶紧安排。”他坚持自己的决定,秘书只得照办。
王平得知丁盛将来拜访,显得非常惊讶。许久未见过军队中的朋友,丁盛的到来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丁盛并没有因王平的特殊身份而有所顾忌,这让王平心里很是感动。丁盛依旧把王平当作自己的上司一样,关心他的生活、询问他是否需要什么帮助,并表示自己能够帮忙的地方一定会尽力。
实际上,王平的生活状况并不差,他的保障条件已经有了相当的保证。王平真正渴望的,是能够恢复自己的工作。自从1967年从军事学院政委的岗位上被调离后,他便遭遇了长时间的打压,内心始终期望能够继续为军队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丁盛的权力范围来说,直接给王平安排重要职务是相当困难的,相关事项仍需要经过北京的审批。
不过,丁盛并没有袖手旁观,迅速做出了两项让王平十分高兴的安排。首先,他要求军区各部门将重要的文件和通知定期送到王平那里,以便他能够及时阅读并了解最新的动态;其次,丁盛还特别邀请王平参加了军区举办的元旦联谊会。
这些举动,在当时来说已经足够难得,许多其他人可能根本不会这样关照王平。到了1974年的元旦联谊会上,丁盛亲自请王平坐到了主席台上,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干部们感到惊讶,而王平自己也感到十分不适应,因为自1967年后,他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如此的待遇了。
此外,丁盛还帮助王平找到了一个适合他发挥的岗位,王平被任命为军区战史资料编委会的顾问,至少能继续参与一些工作。王平的行动自由也得到了放宽,随时可以离开南京,前往上海等周边城市活动,这无疑改善了他的生活环境。丁盛的关照,确实让王平感到了一丝温暖。1975年,王平终于迎来了复出的机会,被军委任命为炮兵政委,恢复了领导职务。
王平终于苦尽甘来,但他一直没有忘记丁盛在南京期间对他的照顾。随着形势的变化,王平开始谨慎观察国家大局,并建议丁盛尽量少去上海,避免与一些不相关的军队人员接触。王平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对丁盛提出的忠告显然很有价值。然而,丁盛似乎并没有完全采纳王平的建议,后来,丁盛的职场轨迹似乎也验证了王平当初的预测。
在六七十年代,丁盛曾有过一段相对顺利的时光,先后担任了两个大军区的司令员,但他的职务下滑速度之快与方式之出人意料,让人感到颇为惊讶。相反,王平的生涯却越来越顺畅,他不仅担任了武汉军区政委,还在北京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直到八十年代才光荣退休,逐渐淡出军队一线。
1990年,丁盛夫妇专程来到北京,反映自己的问题,希望能够改变案件的处理结论。在这次见面中,王平尽力为丁盛提供了帮助,尽管他自己已经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有限。但丁盛晚年仍然十分尊敬王平,将其视为“亦师亦友”。王平的关照和帮助,始终深深印在丁盛的心里。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的角度为您呈现历史的全貌,带来精彩的细节。欢迎关注本栏目,获取更多有趣的文史内容,同时也欢迎点赞、评论和分享。作者期待您的宝贵意见。本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发布于:天津市联丰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